上海申花在亚冠附加赛轮换阵容客场不敌韩国江原FC,无缘正赛。这场失利不仅意味着申花本赛季的亚冠征程尚未开始便已结束,更因其排兵布阵的战略选择,为中超BIG4的亚冠之旅蒙上了一层阴影,同时也给中国足协出了一道难题。
与全主力出战、志在必得的江原FC相比,申花队本场雪藏了莫雷诺、金信煜等多名核心主力,明显将战略重心倾斜于即将开赛的中超联赛。场上阵容以替补和年轻球员为主,虽然拼搏精神可嘉,但在整体实力和比赛经验上的差距显而易见。最终的结果是一场意料之中的失利。俱乐部在密集赛程下做出取舍有其现实考量,但此举在客观上传递出一个消极信号:亚冠赛场似乎可以被战略性地“放弃”。
申花的这场失利,为接下来即将出征的中超其他三强——广州恒大、北京国安和上海上港开了一个尴尬的“坏头”。它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台面:在特殊赛制造成的史无前例的密集赛程下,各队是该全力以赴冲击亚冠荣誉,还是效仿申花,保联赛而舍亚冠?无论做出哪种选择,都可能引发争议。若全力搏亚冠,可能导致联赛战绩滑坡,双线溃败;若选择轮换,则可能未战先怯,有失中国足球的颜面,并可能招致亚足联的处罚。
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赛程的极度不合理,而这正是中国足协需要直面和解决的核心问题。足协在制定中超赛程时,似乎未能充分考虑到亚冠球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。让国脚大户球队在经历长期封闭集训和密集联赛后,几乎不做休整即刻投入高强度的亚冠比赛,这几乎是一个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足协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赛程安排,未来在制定计划时,需要将亚冠球队的利益纳入核心考量范围,给予他们应有的支持,例如在赛程上提供更灵活的调整空间,而不是让俱乐部独自承担双线作战的全部压力。
对于恒大、国安和上港而言,申花的出局是一次强烈的警示。他们现在必须做出清晰且统一的战略抉择。如果决定征战亚冠,就需要俱乐部上下统一思想,在阵容轮换、后勤保障和心理调整上做足准备,以最强的斗志迎接挑战。避免出现申花这般“想赢怕输”的摇摆态度,那样反而可能两头落空。
总而言之,申花的失利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失败,更是一次暴露问题的危机。它迫使其他中超球队必须严肃思考自己的亚冠战略,更将皮球踢给了中国足协。足协需要展现出应有的担当和协调能力,从制度上为俱乐部减负,而不是让俱乐部在“保联赛”还是“拼亚冠”的单选题中独自挣扎。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的整体表现,不仅关乎俱乐部荣誉,更代表着中国足球的形象。如何应对,需要俱乐部与足协共同交出答卷。